这几年,山东日照市岚山区融媒体中心创作的《海岸绿茶》《烟火味道》等近30部纪录片★★、专题片★★★,走入凤凰卫视★★★、香港卫视★★,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蒙古等国的媒体平台。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重点就在于人才队伍的锻造。
在以往的认识中★★★,很多人觉得国际传播是“上面”的事儿、国家级媒体的活儿★★,所以很少考虑地方媒体尤其是县级媒体参与国际传播的可行性★★。事实上★★★,随着全球进入智能媒体时代,传播无疆弗届,各级各类媒体共同参与国际传播已成为必然★★。
拒绝逃避★★。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县级融媒来说是一道必答题。不管以前是否曾经参与国际传播、国际传播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今后都不可避免地要加入到这项工作中。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我们迫切需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对于数量庞大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说,做好这项工作责无旁贷。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努力克服害怕出错的心理★,拒绝鸵鸟心态,深入研究并掌握海外媒体平台★★★、社交平台的生产运营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
正视难题才有可能解决难题。县级融媒体面临的国际传播桎梏正是下一步加强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
不同于官方机构与央媒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宏大叙事★,县级融媒体更便于用小切口,娓娓讲述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百姓生产生活等微观小事,让海外受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我们国家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比如湖北南漳县融媒体中心★★,与当地文化和旅游局合作★,推出《乘着高铁来南漳》等融媒作品,全天候宣传营销,通过中央及海外媒体转发★★★,向世界展示了南漳各地的风土人情。
国际传播意识不强★★★。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媒体认不清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的概念。对外传播是指立足本域进行对外宣传★★★,包括国内和国际传播★;国际传播是指面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受众所进行的跨国或跨地区的传播。许多地方媒体长期以来认为只要是向本域外的国内区域进行宣传就是做到了“外宣”,对国际传播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
再如江苏太仓市,作为全国首个拥有德文社交媒体的县级市,通过打造“Discover Taicang”海外媒体传播矩阵,提炼太仓文化内涵,向海外受众展现太仓城市魅力。
比如★★,通过宣传部门联动外办★、侨联、商务局★★★、文旅局★★★、对外友好协会等,撬动资源,以便了解研判国际传播动向★★,策划选题。再如,在缺乏翻译人才的情况下★★,先从基础内容生产做起也无不可,通过为央★★、省媒体提供适合的素材和内容★,由央、省媒体进行后期制作后★,“借船出海★”开展传播。还如★★,鼓励本地外国友人和海外侨胞参与国际传播,通过整合民间力量扩大传播声量。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丨原创齐心轩 岳德坤
善于借力。开展国际传播不等于一门心思经营好自己的海外平台账号,甚至不是必然拥有自己的海外账号。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想办法“借力打力”★★★,先建立起纵向联通、横向联动的国际传播运行机制。
我国在传媒发展布局上形成了一整套由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为主体架构的传播体系,不同级别的媒体因其功能定位相异而在传播内容和目标策略方面各有侧重★★★。处于传播体系底层末端的县级融媒体,是夯实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基础。截至2022年8月,我国已有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行,且经过多年融合实践,县级融媒体的传播力明显提高,县级融媒体理应成为并且有能力有潜力成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
缺人缺钱力量有限。当下,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尚处于能力建设阶段,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有限★★★。人力方面★★★,整体规模有限,且多是以前的“老报人★”★“老广电人”,开展对外传播能力不足,就连最基础的视频字幕翻译可能都是一大挑战。虽然现在AI技术发展很快★★,但单凭AI并不能完美解决语言不通、文化隔阂的问题,后期编、校、审、改★,都需要外语过硬的人才。财力方面,大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尚未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其财力堪堪支撑其专注于国内传播★,限制了国际传播工作的开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这是一个大传播时代,县级融媒体已经不能再继续囿于基层服务功能★,而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国际传播意识,通过创新提升开辟参与国际传播的特色路径★★★。
习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随着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到来,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仅靠国家级★、省级媒体发声★★,贴近基层的地方媒体传播更能使大众广泛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擅长讲述地方故事的能力★★★,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绝不能缺位★。
县级融媒体在“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方面可能暂时力量有限★,但在“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方面却有独到的优势。
用好优势★。县级融媒体的一大优势是,善于讲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故事。梳理近年来各地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案例可以发现,生态、旅游、艺术★、美食等都比较容易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通过小切口、小故事产生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县级融媒体要善于从这些方面挖掘选题★★,开展传播★★★。
还如浙江德清县★★★,2018年11月,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县召开,德清县融媒体中心充分利用 “东道主”的地缘优势,将大会置于全球传播的视野中进行全域采访,不仅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科技发展展示给全国★★,也为浙江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2021年5月开始★★★,一群被称为“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进行了一场跨区域的“旅行”。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融媒体中心采用客观真实的基层叙事手法和丰富多样的全媒体传播方式,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全程跟踪报道,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和全球瞩目。这组“追象★”报道前所未有地打破了政治文化地域的界限★,引发多家西方主流媒体进行实地采访和深度追踪报道。★“追象之旅★★”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故事,向全世界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中国新图景,成为美丽中国★“可信、可爱、可敬”形象的最佳名片。
县级融媒体参与国际传播早就不再是新鲜事儿。在《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2023)》中,有多个区县被纳入案例分析,这些年也有不少区县因为在国际传播中成绩斐然★★,获得★“中国国际传播突出表现(区)县域城市”等称号。
县级融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当下★★★,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尽快探索路径,实现成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以有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
岚山区融媒体中心致力于全媒体记者的培养,除了开展新老同事“拜师★★”★“结对子★★”,还注重“产教融合”,与山东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开展★★★“双向”培养计划,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媒体对国际传播有一定的逃避和抵触心理,认为国际传播是外事部门的工作范畴,是超出自己工作能力的领域,不愿不想甚至不敢参与到国际传播中。
锻造队伍★★。智能媒体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国际传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县级融媒体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县级融媒体中心要通过更新、引进和培养优化人才队伍★★,生产优质内容。
不能否认★★,对于大多数县级融媒体来说,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现实因素制约着县级融媒体向世界“Say Hello”的热情和能力。
比如,荣获“2023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的“村BA”★“村超”传播,就是通过“小切口、有温度、暖人心”的叙事方法★★,反映中国实现全面脱贫后中国乡村生命活力的典型案例★★。再如★★★,湖北襄阳是金庸先生笔下的侠义之城。今年是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当地媒体组织网友点亮蜡烛举行纪念活动,拍摄的中英文双语视频引发海内外强烈反响,其中TikTok平台24小时阅读量超过50万人次,“侠义襄阳”声名远扬海外。
缺乏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县级融媒体最可利用的资源就是本域内的风土文化,县级融媒体一般也善于使用本土化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来传播,这样的方式虽然有利于黏附本地用户★★★,但如何让隔着文化壁垒的国际受众接受,还需要进一步创作和转化。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对于如全人类共同价值这类具有更高传播价值和国际性的议题,缺乏叙事能力,制约了其国际传播力。眼下,有些县级融媒体虽然在海外平台开通了账号,但在内容分发上却简单翻译国内报道★★,导致内容在国外“水土不服”,传不动、传不开甚至引发疑义。
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国县级融媒体智慧平台★”正式上线余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入驻。该平台从节目研发到技术支撑★★★,从内容分发到媒资共享等方面,为县级融媒体提供了双向赋能。县级融媒体在初期进行国际传播尝试时★★★,不妨先借助这根“拐杖”★★,以此锻炼能力★★★、提升自信★★★。